在毛毛蟲基金會網站上看到寒假生活營的活動時, 心裡有一些疑問, 為什麼會有親子共同上課的安排?除了費用上需要考慮, 也對主辦單位的想法很好奇. 在我的認知中, 現代父母大都忙於工作, 不見得有這樣子的時間可以陪同孩子. 耐心也是一大考驗. 在很多DIY的場合, 看到一些因為著急或是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完美而動手的父母. 抱著好奇和想要學得一招半式(學會的技巧可以用在兒童主日學或是學校的晨光時間), 我還是決定帶著二年級的孩子去試試看, 同時約了朋友五年級的女兒. 上課前提醒自己, 在課堂裡我是一個學生, 不是孩子的媽媽.
第一天上課前, 就在我們要抵達教室的當下, 五年級的女生問我: 等一下上課我們要自我介紹嗎?會有誰來上課?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是我不認識的人.............原來在大人心中看來輕鬆的課程, 對孩子來說竟然也是一種壓力的來源.
在圓圓國與方方國的課程中, 老師讓我們把各種顏色的色紙剪成大小, 形狀(方形, 三角形等)不同的造型, 然後再拼貼, 組合成圖案. 一開始我選擇了平光的色紙, 因為嫌惡臘光色紙的亮. 也對孩子們選了臘光色紙心裡一直嘀咕. 作品完成之後, 我才發現孩子們用臘光色紙的作品顯得立體與生動. 我被自己的好惡所左右, 而沒有考慮到材料使用的場合.
大頭鳥的課程中, 老師要我們畫上簡單的線條圖案, 換個角度觀察後, 再把"觀察"到的圖案完成, 所以一開始看到的圖形和最後完成的圖案不論在角度上或是圖像上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稍作解釋之後, 旁邊的小朋友們那種馬上自在揮灑的速度讓我好生羨慕. 我停頓了很久, 覺得腦袋一片空白, 不知道自己要畫什麼(正確地說是會畫什麼), 隨著一個一個的圖案漸漸地嘗試(但跟我腦袋中設定要的圖案並不像), 一幅屬於自己想像的圖畫完成了. 自己感覺到一種自由: 想畫就畫, 拋開"不會畫, 畫得不像"的緊箍咒. 回家後我想起小學的時候很喜歡幫老師佈置教室, 還算喜歡畫畫,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喜歡了. 腦中還有一些片段是在美術教室上素描課, 老師拿著筆簡簡單單地就描繪出花盆水果或是人體的線條, 自己怎麼畫就是沒有那樣子的感覺, 好像漸漸地就沒有繼續畫圖了. 看的身旁自由畫畫的小朋友們, 希望他們可以一直保有這種自由度而不會消失 --像我ㄧ樣.
從小到大, 印象中的畫畫或是美術課, 老師定好一個主題之後讓我們去發揮. 在藝術生活營中, 老師先讓我們完成一個由竹籤, 保麗龍球所做的作品(沒有題目), 之後再利用教室的燈光投射出作品的影子(嘗試不同的光源, 作品不同的角度)畫在圖畫紙上. 最後再上色並且為之命名. 我們用了兩天分幾段不同的時間完成.雖然三言兩語就交代完的過程, 實際上我們好好地走過一段歷程. 從創作一個立體作品, 再由這個作品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平面作品. 這時候自己似乎有一種錯覺, 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是藝術家 -- 可以無中生有, 並且賦予名字.
若是要問我小孩子學到什麼?說真的我並不清楚, 因為我專心地在上課中去體驗, 感覺是屬於我自己的. 不過我相信他們像我ㄧ樣在經歷一項旅程: 關於藝術和心理的旅程 -- 這五天他們每天下公車衝向毛毛蟲基金會辦公室開始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